于是使妇从夫以正其本,君帅臣以统其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问题 这种反思,主要通过下述争论表现出来:(1)辩证法是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合成物?(2)辩证法的生命力在于何处?是实践还是客观自然界?(3)辩证法仅是一种方法论,还是具有本体论、世界观意义?(4)辩证思维是两级性的还是多样复杂性的?(5)矛盾的同一性是否包括矛盾转化?等等。这场讨论尽管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②,然而,它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作为走向新时期之初我党的一次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返本运动,它为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这一反思,促使学界思考传统教科书在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13)模式的合理性同时,揭示了其局限性: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停留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般关系,而未考察马克思哲学对于这一问题的特殊理解(14),因此,它既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问题上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也因将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仅仅视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仅仅视为意识与存在关系的特殊表现(即狭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非现实形态,而未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宏观价值。异化理论只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不成熟的理论。②关于这场讨论的政治意义,邓小平明确而精辟地指出,它的确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打开这一追问和思考之门并引导学界走向思路深处的,便是发端于70年代末并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两场大讨论。(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
学界随后价值论研究、90年代的人学研究、21世纪的人权研究,乃至当下的公平、正义等问题的研究,一定意义上都是当年这一争论的后续或别样表现形式。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分工,社会主义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不可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而不是自然界的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转换的意义。
折中者认为社会主义需要人道主义但只能限于伦理道德领域。(14)虽然作为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并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一般,但作为新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展开。同时,由此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解方式,破除先前只能根据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绝对主义方式,促进学界解释学意识的觉醒,通过回到马克思研究其原典,发掘传统理解中不具有、不明确、不系统的观点,对于准确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意义非凡。秉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恩对立论,在实践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划界中,根本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对生产力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理论地位的认识,认为它既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又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从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过渡的中介环节。
二是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 这场讨论以朱光潜在两篇文章③中率先提出的人道主义问题,汝信、王若水的文章④中率先提出异化问题为开端,学界从1980年开始了对该问题的热烈讨论。世界的可知性问题,据此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反思促使学界深化了对辩证法的理解。认识论的探讨必然涉及真理观问题。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既往理论得失的反思,在其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反思带来了解放思想,学界出现了以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命名和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它在8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并持续到90年代,主题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究竟是物质?存在?实践?社会关系?……还是其它?随着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深入讨论,一种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置于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中考察,注重本体论形态的多样化、变动性,反对将其单一化、凝固化。政治建设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社会主义。这场讨论具有强烈的学术意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还是其它基点,并形成两种基本观点:肯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关键,就是通过将抽象的人还原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将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视为社会历史的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从而在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和基石的新思考中,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
有的认为有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之分,有的坚持真理的本质是客观性的,有的主张真理的本质是主观性的(但多数学者反对主观真理论)。这类反思,推动了学界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深入思考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特点,并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内涵,归结为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阈中,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范畴论都具有不能离开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
⑥随着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央党校所作《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总结性报告,以及《理论月刊》1984年第2期发表该文,争论便基本停止了。机械决定论与辩证决定论。对于这场争论,尽管至今仍然评说不一,但讨论中涉及的人的尊严、地位、权利等问题,在释放人们潜藏于心十年之久的悲痛情感同时,也触动了人们痛定思痛的神经。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而将自然与历史统一在人的劳动活动中,实现了在劳动实践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限于马克思的自然观论述,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研究联为一体,奠定了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界如何在反思中,避免重蹈从狭义上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覆辙,认识到如同传统教科书将社会历史仅仅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将窄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将社会历史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仍然有走向被其批判过的传统教科书窄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推广论不能解释马克思何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原因的价值时,能否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或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事实上,当这一历史观的反思,当它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般自然观或物质本体论时,便因肯定人化自然而否定了先在自然的存在,而否认了马克思对自然先在性、世界物质性的肯定。
此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其斑斓色彩和丰富形态在向世人展现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之时,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笔触。争论使学界对传统教科书的缺陷,如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而非具有整体性质,对旧唯物主义主要从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去理解,未能突出人和社会历史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根本地位,未将实践范畴而仅将物质范畴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忽视马克思对现实、事物、感性的实践理解方式等等问题的存在,从而遮蔽了马克思哲学的主题,限制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视界,妨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深刻把握等等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有的认为真理有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之分,而传统的真理定义只概括了事实真理而排斥价值真理,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这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改革开放现实有效结合的探讨,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内涵,又凸显了其实践价值。
反思促使学界深入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最为基本的原理: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对辩证法的讨论,也以辩证法是否就是认识论的方式展开。) ③为《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一书所写的序言,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如赵家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丛书的第二卷(刘曙光:《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就着重从主体选择的目的、依据、表现、作用、评价标准等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当它认为自然不过是社会历史的范畴,得出自然本身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的结论时,便因否认实践中包含着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而由认识对象是社会历史性的存在走向了认识所指称的东西都是社会历史存在的片面性。
⑧胡锦涛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当它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而不是自然时,得出马克思哲学只研究人类历史的特殊本质,而不研究世界的一般本质时,便具有由强调历史主体而否认历史客体的局限性。
由它引发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8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进而延续到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实践唯物主义,在适应社会大变革要求哲学观念变革的时代需要中,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向长期囿于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从认识论范畴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方式,发起了第一次挑战,从而在被过去一直视为神圣的辩证唯物主义铁壁铜墙上,开凿出第一个缺口。它只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是可变而非永恒不变的。
在认识论问题上,当我们充分肯定认识论反思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时,能否因此根本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诸多观点的正确性?无疑,传统教科书关于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客观真理论、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认识运动的辩证法等观点,都贯穿着客观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三、对反思的反思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曾因简单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属性与功能,将哲学的意识形态性等同于政治性,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沦为政治工具的境地。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载《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批评者立足主体性、历史性维度的辩证法解释,虽然难免具有消解辩证法客观性的危险,但又促使学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特殊点究竟在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对此,学界指出,与抽象的物质观相应,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限定在研究认识的一般本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框架,因而基本停留于近代知识论层面。
反思推动着学界,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并强调指出:马克思是从唯物主义原则自身而非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区别新旧唯物主义,是从直观性而非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批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因此传统教科书对旧唯物主义缺点的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它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等问题的争论,在促使学界反思社会主义的消极现象时,也推动了学界从哲学层面,思考诸如文革中各种非人道的现象何以形成的深层机理。
对此,学界普遍认为,传统教科书中的真理观,以唯物论为基础,从辩证法维度论及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但由于它基本不涉及真理的价值性,因而难免抽象性。赞同者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在现代哲学中已经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不是将实践、社会存在范畴而是将物质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斗争。
顶: 48856踩: 55865
评论专区